小兒藥物性皮炎的癥狀是什么?小兒藥物性皮炎怎么治療?

小兒藥物性皮炎的癥狀是什么?小兒藥物性皮炎怎么治療?

小兒藥物性皮炎

  藥物性皮炎又稱藥疹,是指藥物經各種途徑進入體內(如內服、注射、吸入或塞入等),引起的皮膚或黏膜的反應。嚴重者可伴有全身性損害,可伴有內臟損害,甚至死亡。藥疹可由變態反應和非變態反應所產生,后者指藥理學可以預測得到的,常與劑量有關,而前者與藥理作用無關,見于少數個體,通過變態反應機制而發生。通常講的藥疹亦是本文論述的前一類藥疹,主要指藥物過敏所引起者,但藥物本身局部作用所引起的皮疹,例如亞硝酸戊酯的紅斑反應,不包括在本文范圍之內。

目錄

1.小兒藥物性皮炎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小兒藥物性皮炎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小兒藥物性皮炎有哪些典型癥狀
4.小兒藥物性皮炎應該如何預防
5.小兒藥物性皮炎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小兒藥物性皮炎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小兒藥物性皮炎的常規方法

1.小兒藥物性皮炎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小兒藥物性皮炎的發生與藥物引起的變態反應有關,其具體發病原因如下所述。

  一、發病原因

  常引起藥物性皮炎的藥物有四大類,具體如下。

  1、解熱止痛藥:以吡唑酮類和水楊酸類發病最多,如阿司匹林、索米痛片、安乃靜。

  2、磺胺類藥:以復方磺胺甲惡唑片引起的居多。

  3、抗生素:以青霉素引起的最多,特別是氨芐西林。

  4、鎮靜安眠及抗癲癇類藥物:如巴比妥、苯妥英鈉。

  二、發病機制

  1、其發生機制與變態反應相同。某些藥為完全抗原,如破傷風抗毒素、白百破疫苗等。多數藥物是非蛋白質,稱為半抗原,當其侵入人體與體內組織蛋白(又名載體蛋白)以共價鍵結合為不可逆的穩定的半抗原-蛋白復合物,變成完全抗原,能激發機體產生特異抗體。此類抗原抗體產生變態反應表現在皮膚及黏膜上,即造成藥物性皮炎,以后每遇同樣藥物,即使是極少量也可出現皮疹。

  2、藥物性變態反應的表現不屬于藥物的藥理作用,與劑量和毒性反應無關,發病只限于少數致敏狀態的人群,有一定的潛伏期。以皮膚發疹型為例,第一次用藥后,經過4天~20天(平均為8天~10天)的致敏期,處于潛在性變應狀態,無癥狀。如繼續用藥,則4天~5天后,發生為變態反應。如過去用藥已經使機體處于變應狀態,再次用藥,則24h之內發生反應。有的個體可以耐受某藥達數月至數年之久,一旦體內發生某種改變時,反應可在數分鐘至24h內出現。發生了某些藥物的變態反應,就有可能存在對化學結構相近似的藥物或其代謝產物發生交叉過敏。還可發生多價過敏,即在藥物皮炎的極期,對于一些結構式不同的藥物,也發生過敏,因此在藥物治療中應予以注意。

  3、非變態反應機制也可引發藥物皮炎,指藥物的固有藥理學及毒性反應不耐受等。

  4、患者皮膚接觸某些物質(包括藥物)后,由于表皮發生特異性敏感作用而出現皮疹,稱為接觸性皮炎。

2.小兒藥物性皮炎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小兒藥物性皮炎現可并發肝毒性、腎毒性、敗血癥、肺炎合并心衰、紅皮病、高血壓、化膿性扁桃體炎、過敏休克等,具體并發癥狀如下所述。

  1、敗血癥:多發生在病情極重,未得到及時治療情況下發展而來的重癥。由于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環,并在其內迅速生長繁殖。多發生在患者全身情況差和病原菌毒力大、數量多的情況下,是一種嚴重的感染。

  2、紅皮病:又稱剝脫性皮炎,臨床表現為潮紅、脫屑,累及全身或大部分皮膚表面。目前認為本病是對一些皮膚病或藥物的反應狀態,或可能并發于白血病、淋巴瘤或內臟惡性腫瘤。

  3、過敏性休克:機體對藥物或某些生物制品等過敏而引起的一種強烈的全身過敏反應。最常見的是注射青霉素引起的過敏性休克。臨床特征為短時間內出現皮疹、喉頭水腫、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等。

3.小兒藥物性皮炎有哪些典型癥狀

  小兒藥物性皮炎的臨床現象是錯綜復雜的。一方面,不同的藥物可以引起同樣的皮疹;另一方面,一種藥物又可以引起多種皮疹。其具體臨床表現如下所述。

  1、固定型藥疹:在中國常見,指在同一部位反復以同一形式發生的藥物皮炎,是藥疹中較常見的。典型皮損為圓形或橢圓形的水腫性紫紅色斑,邊緣清楚,其上可有小水皰。如在口腔或外生殖器部位,表現為糜爛及紅斑,每次發生在原部位并逐漸擴大,也可在其他部位有新皮損發生,消退后留色素沉著,如再服藥時原色素斑明顯發紅。偶遇皮損廣泛的病人可伴發熱、嘔吐、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常由磺胺藥物、巴比妥類、吡唑酮類、解熱止痛類藥物酚酞及抗生素中四環素、青霉素、奎寧等引起。

  2、蕁麻疹型藥疹:指由藥物引起的蕁麻疹,其典型皮損為大小不等風團,常常自頭面部迅速波及全身,可伴有低熱、腹痛、胸悶等,部分可伴有血管神經性水腫,常由青霉素、呋喃唑酮(痢特靈)、鏈霉素、四環素、磺胺類、疫苗、酶類、胰島素等藥物引起,破傷風抗毒素可引起遲發性蕁麻疹,在注射7天左右才發生。

  3、麻疹樣紅斑:散在或密集的紅色斑丘疹,或帽針頭至米粒大小丘疹,軀干、四肢皮疹明顯。

  4、猩紅熱樣紅斑:初起為大小不等片狀紅斑,從頭部開始,迅速融合,向軀干、四肢發展,劇烈瘙癢,1周~3周后,發生糠秕樣或片狀鱗屑,常由磺胺類藥物、鏈霉素、巴比妥、青霉素、鏈霉素、解熱止痛藥、吡唑酮類、保泰松、對氨基水楊酸、灰黃霉素等引起。

  5、光感性藥疹:有用藥及日光照史。皮損多見于暴露部位,分為光毒性紅斑及光變應性藥疹。常見藥物有磺胺、苯肼噻嗪類、克尿塞、四環素、強力霉素、抗組織胺藥、利眠寧、長春新堿等。中藥有紅花、紫云英等。

  6、紫癜型藥疹:多是2型及3型變態反應,皮損有瘀斑、瘀點甚至血泡,可伴有全身癥狀。常見藥物有磺胺、苯肼噻嗪類、克尿塞、四環素、強力霉素、抗組織胺藥、利眠寧、長春新堿等。中藥有紅花、紫云英等。

  7、濕疹樣型藥物皮炎:全身泛發出現濕疹樣皮損的藥疹,常融合成片。一般全身癥狀輕,病程長。常由磺胺藥物、巴比妥類、吡唑酮類、解熱止痛類藥物等引起。

  8、其他類型:玫瑰糠疹樣、痤瘡樣、苔蘚樣藥物性皮炎及脫發、色素沉著、紫癜或濕疹樣型藥物皮炎。住院治療的小兒藥疹以蕁麻疹型最為常見,其次為麻疹或猩紅熱樣發疹型藥疹,重癥藥疹排在第3位,以后依次為多形紅斑型、固定紅斑型及紫癜型等,致敏藥物以抗生素最為常見,其次為解熱鎮痛藥、磺胺藥、預防注射劑及抗癲癇藥等。

4.小兒藥物性皮炎應該如何預防

  小兒藥物性皮炎的發生與藥物過敏有關,因此對于本病的預防主要是針對病因進行預防。要嚴格掌握各種藥物的適應證及副作用,要正確使用藥物,避免發生過敏反應,仔細詢問藥物過敏史,避免再次使用致敏藥物。一旦發現或懷疑為藥物引起,應立即停用或更換可疑藥物。

5.小兒藥物性皮炎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小兒藥物性皮炎的檢查包括血常規、皮內實驗、被動轉移試驗及嗜堿粒細胞脫顆粒試驗,其具體檢查方法如下所述。

  1、血常規:嗜酸和嗜堿細胞可有升高。

  2、皮內實驗:將所致的致敏藥物配成濃度,在前臂內做皮內注射0.1毫升,進行觀察,如出現風團,浸潤結節極為陽性。

  3、被動轉移試驗:從待檢查患者抽取1ml~2ml血液,制備血清,用注射器吸取0.1ml注射正常人的前臂,24h后,將可疑藥物注射該敏感區,觀察局部反應。一般5min~30min后,若局部出現紅斑、風團即為陽性。口服后數分鐘至數小時局部出現紅斑、風團即為陽性。以此來尋找變應原的藥物。

  4、嗜堿粒細胞脫顆粒試驗。

6.小兒藥物性皮炎病人的飲食宜忌

  小兒藥物性皮炎患者飲食上可由流質、軟食、普食逐漸過度,多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進食不宜太燙以減少粘膜損傷和出血。口腔糜爛時先食用牛奶、米湯、蛋花湯、嫩豆腐等流質素食,囑患者盡量多經口進食,以補充所需營養。全身情況較差者,也可靜脈補充,病情減輕時再改流質飲食。

7.西醫治療小兒藥物性皮炎的常規方法

  小兒藥物性皮炎的治療前首先應停用可疑藥物及其結構相似的藥物,后根據不同類型藥疹采用有效抗生素進行治療。其具體治療方法如下所述。

  1、首先停用可疑藥物及其結構相似的藥物,并加速藥物的排泄,如多飲水、靜脈輸液,必要時可應用利尿劑,尤其對有水腫的患兒。輕型藥疹可采用抗組織胺類藥物、大量維生素C,適當用鈣劑,必要時可少量短期口服潑尼松(強的松)1mg/(kg·d)。重型藥疹(即大皰表皮松解型、剝脫性皮炎型及重癥多形紅斑型等)應于早期靜脈滴注氫化可的松6g/(kg·d)~10g/(kg·d)或地塞米松0.3~0.5mg/(kg·d),維生素C(0.5~1)g/d,并用與致敏藥物無關的有效抗生素預防感染。

  2、待2~3天皮損好轉后,則改成口服潑尼松(強的松)并逐漸減量,一般用藥7天~10天。適當給予氯化鉀、高張葡萄糖液及高能量飲食。不能進食者,可靜脈輸液,但要注意電解質平衡。必要時間斷少量輸血漿、氨基酸,以支持治療。密切觀察有無新藥疹發生。

  3、眼部及口腔護理十分重要,如眼部受累,堅持每天用生理鹽水或3%硼酸水清洗眼部分泌物,白天用0.25%氯霉素眼藥水及醋酸可的松眼藥水交替點眼,每隔1h~2h點眼一次,夜間用金霉素眼藥膏治療。如有假膜需每天用玻璃棒剝假膜,并注意有無角膜潰瘍,及時治療以防止瞼球粘連及失明。口腔受累時可用淡鹽水漱口,或用鹽水棉球清潔,3次/d,并在局部涂抹冰硼散及金霉素魚肝油。

  4、過敏性休克患兒,應立即注射1:1000腎上腺素,并靜脈輸入葡萄糖液及氫化可的松,必要時地塞米松也可加入葡萄糖液內靜推或快點。升壓劑、氧氣吸入則與其他休克病人搶救相同。有研究71例藥疹,表明重癥藥疹時凝血及抗凝血之間的平衡失常,當肝腎功能障礙時,要注意血栓前狀態,警惕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發生。無明顯滲出的創面,可外用爐甘石洗劑或含薄荷的洗劑止癢。滲出較多時可用生理鹽水溶液外洗或濕敷后撲大量的撲粉或消毒滑石粉,慎用燈烤(5min~10min,每天1次~2次)。

  5、脫痂時可用消毒液狀石蠟及硼酸軟膏外涂,使痂皮松軟后,再小心地輕柔地用消毒剪刀逐漸剪除痂皮,切忌用手撕,以免出血。

  6、床單、被套最好無菌消毒,每天更換一次,或用消毒大紗布覆蓋創面以預防繼發感染。

  7、有條件可住單間,床邊隔離,預防創面感染,注意保暖及室內通風,定時紫外線空氣消毒。也是十分必要的。

  8、耐心細致的護理是治療本病的一個重要環節,包括保證入量、溫水浴、濕敷、清潔創面,使用消毒尿布,更換各種不同體位,床邊隔離等。